当前位置:主页 > 本会概况 > 党组织建设 > 党总支建设 > 党员活动 >

炎帝文化保护开发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来源:未知 时间:2019-08-30 浏览:147次
 
自2003年在羊头山发现北齐天保二年的五佛碑记“神农圣灵所讬,远瞩太行”和其他一系列有关炎帝文化遗址遗迹后,高平羊头山作为炎帝文活动的主要区域和炎帝主要事迹的发生地以及农耕时代国家标准的取样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上古时期我们姑且不论,自此而下的,一千四百多年来,炎帝文化在高平虽经风雨剥蚀,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随着1994年炎帝陵的发现,20多年来,炎帝文化风生水起,一路做大。系统总结这段历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它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路径,以便我们总结经验,进一步把炎帝文化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高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第一阶段(1994年—2000年)发现与探索,宣传与推介,高平有个炎帝陵,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相隔130多年之后,公祭神农炎帝活动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碑碣金铭是传承这一优秀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以碑读史、以史解碑,通过记载炎帝神农在高平羊头山一带活动的文献典籍,特别是历朝历代留下来的110多通有关炎帝活动的宝贵碑刻,我们可以较为详尽地探索与发现炎帝文化的前天和昨天。自1994年在高平发现炎帝陵碑之后,漫漫二十余年,炎帝故里传承创新,为把高平打造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而上下求索,奋力前行。
 
乘着改革开放和撤县设市的强劲东风,1994年年初高平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商贸城、文化城、旅游城的工作构想,全市各条战线呈现出一派意气风发、争相发展、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正是在这样一个催人奋进的大背景下,时任团池乡党委书记的米东明为了使全乡经济尽快走出以煤、铁为主的二元结构的窘境,逐步走上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深入调研团池乡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时,得知羊头山麓六名寺九华池的泉水能治眼病且有丰富药用价值时,由此萌生了创建矿泉水厂的想法。为了给矿泉水起个好名字,米东明责成申重信等人负责搜集与团池乡有关联的故事传说与历史文献资料,以突出矿泉水商标的地域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们果真在许家村民办教师许钦顺家中借得一本线装书《泽州府志》,其中收录了明代朱载堉《羊头山新记》全文。经过反复查阅《羊头山新记》和其它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历史文献,以及对羊头山周围炎帝神农文化遗址遗存的调查,米东明和团池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认识到,探寻、整理、开发有关炎帝神农文化遗址遗存,恰与市委市政府在“三级干部暨劳模大会“上提出的建设商贸城、文化城、旅游城的思路相协调、相吻合。当时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工作的力度和高度。米东明由此开始了探索开发炎帝神农文化的漫漫长旅。
 
关于炎帝陵与羊头山,朱载堉在《羊头山新记》中作了详细论述和考证:“羊头山在今山西之南境,泽潞二郡交界,高平、长子、长治三邑之间……《寰宇志》云: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后魏《风土记》云,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皆指此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耕,相传神农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山之东南八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塚,垣之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柘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之物业也。”文中不仅详细记述了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炎帝陵的位置和规模,同时还作了详细考证:“愚按《路史》,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冢一百六十里,此为先茔”。按图索骥,顺藤摸瓜。米东明一行遍踏羊头山,找到了文献中标注的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等遗址遗迹。那么,众多古籍文献中所累述的炎帝陵碑,究竟在何处?1994年8月,米东明、梁晋高、王林发、任启新等人再次来到庄里村五谷庙。五谷庙位于今神农镇庄里村南,坐北面南,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神农殿、两配殿、耳殿,山门外有戏台一座,庙东侧有炎帝陵(俗称皇坟)。神农殿面阔五间,东厢房三间住着张根昌老人一家。当米东明一行不厌其烦地向张根昌老人探问有关炎帝陵事情脉络时,张根昌老人终被米东明一行人的真诚所感动,一个深埋近400年的秘密由此大白于天下:东屋后檐墙有一块石碑,经反复擦洗碑上的厚厚油烟黑灰后,碑上呈现出三个惊人的大字——炎帝陵,左边刻有“生员申道统立”,右边刻有“万历三十九年孟夏吉旦”字样。
 
团池乡发现炎帝陵事件,迅即上报到高平市委、市政府。
 
1994年12月3日,山西电视台驻省计生委记者站副站长程原生、特约记者陈戊闻知此事后以要闻形式报送山西电视台。1995年1月,山西电视台在《山西新闻》栏目中以《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为题,正式播出了高平发现炎帝陵的消息。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重大新闻很快引起中央电视台的高度关注,在山西电视台报道的第3天,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了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高平有个炎帝陵,从此天下皆知。
 
1995年2月21日,《山西日报》刊登了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裕民先生提出的炎帝遗迹在上党的文章。随后,《山西文物》也刊登了炎帝在羊头山播五谷、尝百草的历史记载、遗址遗存,同时还刊登了1986年在羊头山挖掘出土的80余件新石器时期文物图片和文字信息。
 
此后不久,团池乡又发现了炎帝行宫等一系列炎帝神农文化遗址遗存。米东明电邀程原生和陈戊再次赴高,以《上古炎帝遗迹亟待保护开发》为题,于5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栏目中播出,并经省级电视台信息交流中心通过香港坚增公司代理,送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播出,成为第一条海外传媒报道高平炎帝陵的消息。
 
远在台湾的炎帝神农氏第154代孙姜竹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特致信高平市文化局,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始祖炎帝神农氏传略”及“姜姓始祖炎帝神农氏传承一百五十七代世系表”随信函寄至高平。
 
在此前后,高平市文博馆馆长常世四龙先生就有关炎帝神农氏的城、庙、祠、宫、陵等一系列文化区域体系进行了大量的梳理、论述和考证工作,并著有《原始文明与高平炎陵》等书籍。特别是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程原生先生和高平市副市长米东明先生联袂创作的《探索发现炎帝陵》一书,对系统深入地宣传推介炎帝陵和炎帝文化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华第一大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遗址遗迹、炎帝故里——高平,一时间成为海内外众多媒体普遍关注的醒目新闻。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平市委市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并从此开始了炎帝神农文化的宣传推介和开发保护工作。
 
1995年,高平市政府出台了炎帝陵开发工程规划,主要包括炎帝陵遗址、五谷庙南面的山门,五谷庙、五谷庙门前古道、炎帝陵墓、山门前原戏台维修、炎帝寝宫、卧龙湾、青化寺、羊头山,庄里村公路、六名寺、古关村炎帝行宫等12项道路铺装和景点保护维修工程。由于受当时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工程规划虽然没有得以落实,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一定关注。
 
   1995 年5 月3 日至9 日,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考察组对长冶、晋城两市的炎帝活动遗址进行了考察。发现两市炎帝庙宇之密集,炎帝文化遗存之繁多,为全国所罕见。而且以长治市郊区、长冶县、长子县和高平市为中心,已构成了一个文物繁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品位极高的炎帝文化区。如果对这一全国罕见的炎帝文化区加以开发,不仅能再现炎帝在远古时的重要活动,并填补我省旅游方面的一个空白,牵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弘扬炎黄文化,吸引和团结台湾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随后,政协山西省委员会出台了《山西省政协关于抢救保护高平市炎帝文化区遗址遗迹的报告》,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炎帝神农文化的宣传推介工作,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1995年8月,《山西日报》周末版在显著位置发表了记者姚剑等人撰写的炎帝陵考察报告。同年9月上旬,新华社对外专线以中英两种文字将此文摘要公诸海外。紧接着香港《新晚报》也作了详细报道。9月21日,全国记者团云集高平考察采访炎帝陵。这次活动由山西日报社组织,山西电视台、山西电影制片厂、北京日报社、陕西日报社、宁夏日报社、大众日报社等18家新闻单位参加,为期7天。此次采访活动,重点参观考察了羊头山和炎帝陵;同时还参观了定林寺、风洞、祈贡坟等名胜古迹。随后,市委市政府在友谊宾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
 
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开发利用保护炎帝陵和炎帝文化是在2001年7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胡耀邦之子)在山西省委副书记刘泽民,晋城市委书记张少农等省市领导陪同下考察了炎帝陵、羊头山、六名寺以及有关炎帝活动的遗址遗迹。胡德平在体蕴炎帝神农播五谷,尝百草的连绵遐思,领略羊头山秀岭峻峰的无限风光之后,在与省、晋城市和高平市领导交谈时强调,炎帝陵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把它保护好,并希望山西省把开发利用保护炎帝文化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清康熙二十年赤祥村炎帝庙“增修炎帝庙记”碑文云:“炎帝之祀,最盛莫如吾邑,计长平百里,所建不只百祠祀之。”百村百庙的盛况,现在是看不到了,据不完全统计,高平境内,现存的庙祠及遗址尚有35处之多。
 
炎帝陵庙作为高平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主要功能表现为祭祀文化、庙会文化和民间娱乐文化。《礼记》记载:“诸之义,自仞耆之代而有其礼。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是报田之祭也。其神神农,初为田事,故以报之。”《补史记·三皇本纪》中有“始教耕,故号曰神农氏,于是作腊祭。”腊祭就是年终岁尾祭祀祖先、百神的仪式。有歌有舞,主要反映的是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意在驱疫逐鬼、请神求愿、祈福保生,祝部族来年人事和生产的顺遂。文献记载炎帝曾为腊祭创《傩舞》,从傩舞发展演变为夏商周以后的傩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我国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路史》说,黄帝“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由此可见,祭祀文化、民间娱乐文化以及后来兴起的庙会文化,构成了炎帝陵庙文化的主干。自黄帝封参卢于潞以来,历朝历代的陵庙祭祀活动,无论是官祭还是民祭,无疑都是上古祭祀文化、民间娱乐文化和庙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正是因为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炎帝陵庙的祭祀活动才能在几千年的风雨剥蚀中枝繁叶茂,经久不衰。元朝初年,炎帝高庙从羊头山迁建皇坟东侧后,“亦尝遣祭,禁礁采,有司岁时致祭焉”,清同治年间的《高平县志》记载:“神农庙,一在羊头山,曰上庙,为神农尝五谷之处,一在换马镇东南,曰中庙,有神农遗塚,有司春秋致祭;一在东关,曰下庙,近改祭于此。”也就是说,官府祭祀炎帝陵,从清朝同治年间起就由庄里改为县城东关炎帝下庙了。
 
官府阻断百余年的炎帝陵祭祀活动直到1995年才得以接续。是年5月7日,团池乡政府在庄里村五谷庙举行了“中华民族祖先炎帝祭祀大会”。晋城市市长李拴纣、高平市委书记徐治业、市长李小旺等参加祭祀并考察参观了炎帝陵。
 
第二阶段(2001年—2013年)旅游与商贸,各类文化活动成为这一阶段程式化、规整化祭祀活动的主要特征,第一次明确定位要把炎帝文化作为高平的一个主导产业来抓。
 
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景区的初步成型,始于2001年。是年春季开始,时任神农镇党委书记的梁晋高带领全镇干部职工以义务劳动的方式开始打造炎帝文化旅游景区,并先后筹资200多万元铺设了神农庙至清化寺登山石阶和总长7公里的旅游公路及祭祀广场。
 
随着宣传推介工作渐趋走高走热,对炎帝神农的祭祀活动也开始走向程式化,规整化。古之祭祀有小三牲大三牲之分,以大三牲牛、羊、猪祭祀炎帝,始以2000年5月15日(阴历四月初八)由团池乡政府主办的公祭炎帝活动(之前尚无详细记载)。在这次公祭活动中,主祭人、参祭人、陪祭人、服装、礼仪,一应俱全。但升格为高平市政府主办公祭炎帝活动,要到2002年。同时,活动内容也由以往单纯的祭祀改为旅游与祭祀相结合。2002年7月10日,高平市首届炎帝文化旅游节暨社会各界公祭炎帝神农典礼在新落成的神农庙广场隆重举行。整个祭典活动除应有的程式以外,晋城市市长贺锐在祝词中明确提出要把炎帝文化作为高平的一个主导产业来抓,这一明确定位,既说明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洞察到了炎帝文化与其它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一样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作用,也说明了炎帝文化要真正形成产业还需一定时日。
 
把炎帝神农文化作为振兴高平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历届高平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准备和探索性工作。2004年至2007年,高平市政府先后举办了两次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都与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密切联系。甲申年(2004年)高平市社会各界公祭炎帝神农活动与全国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时举行。这次公祭活动同以往的祭祀活动相比,规模更大,礼仪更齐整。第一次出现了代表全市16个乡(镇、办事处)的16响礼炮声,并有46名武警官兵组成的护卫队,52名礼仪小姐组成的花篮队以及百余名身着黄色衣服的威风锣鼓队。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省社科院,湖南省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4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高平,就羊头山炎帝文化遗址遗存的历史价值、地域考评、碑文石刻、史志记载、口传历史、祭祀活动等内容进行学术交流和文化探讨,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高平炎帝文化胜迹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保存的碑文石刻比较完整,内涵丰富;二是碑文记载炎帝遗迹年代比较久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孟世凯,山西大学教授侯文宜等多位专家学者就炎帝故里及旅游品牌的打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高平丰富的炎帝神农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过渡在理论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也许是为了感激专家学者们的精语妙论,高平宾馆院内的一棵玉兰树在7月份突然二度开花(此树每年清明节开花一周),圣洁的白色花朵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好奇,纷纷前来观赏留影。
 
时隔足年,2005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汇集全国众多歌唱名家在羊头山祭祀广场盛情演出。央视综艺频道当家主持人刘潞主持,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军旅艺术家刘斌、老艺术家吴雁泽,青年歌手余波、顾莉雅、柳石明纷纷登台献艺,向全国亿万观众展示了炎帝故里人民团结奋进、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果说前两届祭祀活动主打的是文化牌,那么2007年的公祭活动突出的则是文化与经济两方面内容。祭祀活动本身也较2004年更为规整,更为细腻。在传统的贡献三牲、五谷、花篮,恭谈祭文之后,乐舞告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乐舞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文明曙光,深沉浑厚的音乐和粗犷豪放的舞蹈,让人们充分领略了炎帝神农氏奠基农桑,始创农耕文明的赫赫功绩;第二乐章为神农鼓韵,阵阵鼓声响彻云霄,催人奋进;第三乐章为驭龙腾飞,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千百只和平鸽飞向晴空,昭示着48万高平人民传承炎帝文化,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第四乐章为巍巍炎帝颂,吹响了炎帝故里人民弘扬炎帝精神,共创富民强市伟业的号角。
 
与社会各界公祭炎帝活动同时举办的是投资贸易洽谈会。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大开放、谋求大发展、建设大高平”的总体思路,积极实施外向型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高平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方位招商引资,吸引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高平。公祭炎帝期间,先后洽谈对接项目86项,涉及投资金额56.8亿元,其中签约18个项目,总投资23.14亿元。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组在神农祭祀广场举办了“我们新农村——走进高平”大型文艺汇演。栏目组记者还先后深入马村 、三甲、原村、永录、河西等乡镇,就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入采访,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时隔两年,2009年的公祭炎帝活动第一次与全国性体育赛事结缘,即中国·高平2009年炎帝文化节暨“长平煤业杯”全国钓鱼锦标赛。第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发来贺电。对“乙丑年社会各界公祭人文始祖神农炎帝大典”和“2009年全国钓鱼锦标赛”的隆重举行致以热烈祝贺,表示相信这对于进一步提升高平城市品位及竞争力、弘扬炎帝文化、传承炎帝精神,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原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谢彬,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原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会长范堆相,光明日报社副总编李春林、省政府副秘书长郭慧民等出席开幕式,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发表讲话,高平作为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既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品质,又积淀着“三晋”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是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始祖炎帝开创农耕文明前,渔猎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可以说,钓鱼运动起源于远古时时期。姜太公作为炎帝后裔,传承炎帝渔猎生活方式,开创了钓鱼运动先河,给人们留下了“姜太公钓鱼”的美谈。全国钓鱼锦标赛在高平举行,既填补了山西省这项赛事的空白,也必将推动全民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此次公祭活动规格高、规模大、人数多,为历届公祭炎帝活动之首。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2010年起,高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公祭炎帝活动进一步规范化。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夏普赛尔杯”梨花节摄影大赛。中国摄影协会副主席,山西摄影协会主席王悦,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副主席,奥赛国际评委,国家一级摄影师李伟光等省内外100多名摄影专家和业余爱好者参加了这次活动,2011年第三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突出的则是高平民俗文化摄影,图片内容是高平民俗文化、文物古迹、自然风光等,2012年第四届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于高平的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孙文龙,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长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张永光等出席开幕式,期间还举办了生猎产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高平市农耕文化产业展,“炎帝故里美丽高平”书画展,“友谊杯”传统饮食文化等一系列活动。
 
第三阶段(2013年2月)保护开发并驾齐驱,海峡两岸携手并进,炎帝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和格局初步形成,成为高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要支撑的巨大作用已显端倪。
 
高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遍地文物古迹。地处上党腹地,是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全市共有文物1574处,其中国保级20处,省保级5处,晋城市保级
 
113处。炎帝神农文化就有炎帝陵、神农城遗址、清化寺遗址、神农井、五谷畦、炎帝高庙、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等遗址遗存就有34处之多。自1994年发现炎帝陵以来,围绕保护开发炎帝神农文化,历届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举办过多次各种形式的公祭活动,以图实现由自然文化资源向旅游文化资本的转变和跨越。经过20多年的努力,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始终没能做大做强。究其原因在于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在文物保护修复、景点设置、景区开发、文化底蕴挖掘等方面工作不够深入;文物分布点多、线长、面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不高、规模小,景区知名度低等等。比照湖南湖北等五省六地20多年来炎帝文化开发保护工作,我们的认识高度,工作短板显而易见。要把高平的炎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必须重新思考,重新谋篇,重新布局。
 
2013年2月,台商叶宏灯先生一行受邀考察山西朔州科技开发区,之后来到高平市神农镇拜谒炎帝陵,由此出现了一个奇迹,信奉炎帝神农的一大批台湾信众从此与高平的炎帝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年四月,叶先生一行再访山西时,拜访了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袁纯清,请示修复炎帝陵的计划,袁纯清书记表示十分支持。很快,修复保护开发炎帝陵的工作迅速展开。
 
2013年5月,高平市正式启动了炎帝陵的修复保护开发工作,同时确立了规划为先,保护为基,开发为实的原则。7月3日上午,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正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震中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炎帝陵修复保护开发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既充分讨论了有关炎帝陵修复保护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事宜,又明确提出了修复保护开发炎帝陵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高平人民精神家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高起点,大规模开发建设炎帝神农文化由此拉开序幕,翻开崭新的一页。
 
2013年11月9日,市委书记张玉宏主持召开由台湾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先生以及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参加的炎帝陵设计方案讨论会。相关专家学者在庄里村五谷庙现场对炎帝陵的总体布局和设计元素进行了全面介绍和阐述。在充分梳理归纳参会人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共识,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设计规划上要切实体现出一种帝王的气派,建筑设计要庄严,肃穆,风格要多样化。特别是在内涵上要更深刻,结构上要更完善。要突出高平特色,博采众长,真正使“炎帝故里,气势磅礴;大美高平,风景如画”的美好愿景得以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把高平的炎帝文化做成国际知名文化品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2014年以来,高平市政府先后筹资730万元对炎帝行宫和炎帝寝宫进行了整体维修。修通了全长5.7公里的炎帝陵至炎帝行宫、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景区、炎帝中庙、炎帝寝宫的炎帝寻根旅游公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平最早的公祭炎帝活动始于1994年5月7日,随后神农镇政府、高平市政府又举办过多次。2013年11月20日,由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先生和台湾神农大帝协进会理事长陈福财先生率领的台湾各界代表80余人在庄里村炎帝陵举行了公祭炎帝活动并参观了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这标志着高平炎帝神农文化第一次走出大陆,跨过海峡,走进台湾。从而有力地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民族文化渗入血脉,薪火相传,炎黄子孙无论身居何地,也无法阻断由民族文化熏陶、积淀、铸就的家国情怀。
 
    在随后举办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高层论坛上,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第五届理事长陈福财,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台湾神农炎帝文史学会顾问张景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国台办交流处处长肖洪,山西省台办副主任梁淑娟,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程原生及台湾各宫庙负责人,信众代表,神农大帝协进会代表,神农炎帝文史学会代表,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代表在会上各抒己见,其乐融融。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
 
    2015年5月17日,高平48万人民期盼已久的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王冰、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梁淑娟、台湾客人叶宏灯、范佐君、聂良知、张德隆、黄羽菲、北京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王月、山西省古建集团公司董事长卫国华以及晋城市、高平市领导任建宏、郭一峰、张玉宏、闫通宇、邓志蓉、张志刚、梁沁高、李培安等出席启动仪式并为工程奠基培土。
 
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总占地70余亩,总建筑面积6782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按照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进行建设修复。主体建筑主要有大殿、祭殿、献殿、山门、农业名人堂、管理接待中心、礼仪接待中心、炎帝文化展示厅、医药殿、百草殿、钟鼓亭等。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的正式启动,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文物分布小、散、乱等问题,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提升炎帝陵在整个旅游产业中的带动性和景区的知名度,其意义更在于炎帝神农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资源,在全球华人中影响巨大,也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两岸人民共同出资出力修复保护炎帝陵,充分说明炎帝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根。
 
高平有我国迄今最早记载炎帝活动在羊头山的碑刻——北齐天保二年的五佛碑。“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上自北齐,下至民国末年,细细研读1450多年来高平有关记载炎帝陵庙重修续修的碑刻,最早当属唐天授二年重修羊头山清化寺的碑记。从现有资料考证,清化寺在明万历年间尚有前殿、正殿、七佛殿、地藏殿等建筑,规模恢弘。之后风吹日晒,岁月磨损,颓废无存,只留下残破不堪的唐代殿基和一些零乱无序的石碑残片。与此相比,炎帝陵侧的五谷庙则幸运得很。此庙创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明嘉靖五年十月勒有一石,现残碑尚存,为《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煖宫记》:“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坐之像,其俯仰趋跄,难以瞻礼,固除毁······之。赵公友仁,父老焦公增,王公卿,焦公林,申公连等,合众建。”碑的背面均为出资者。
 
明嘉靖五年续修此庙至今,时隔489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015年,炎帝陵及五谷庙修复保护募捐委员会于3月18日获得台商及高平社会各界捐款413.7万元。其中东莞建晖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桂华捐赠100万元,太原青龙实业集团董事长姬五女,山西泫氏集团董事长朱文斌,高平望源煤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素峰分别捐赠100万元。5月25日,募捐委员会又收到捐款1091万元。其中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教职工捐赠310668万元,山西煤运高平公司捐赠200万元,社会人士孔海军,澳林大酒店董事长牛家顺分别捐赠100万元,山西金缘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海东,社会人士明海龙分别捐赠50万元,红萍服饰董事长苏红萍捐赠10万元,科兴集团下属10矿各捐赠50万元。台商及高平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凸显了海峡两岸人民对炎帝的敬仰与热爱,炎帝坚忍不拔,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大公无私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昌盛不息的力量源泉,海峡两岸人民的义举正是对炎帝精神最深刻的阐释和印证。
 
    2015年9月7日至8日,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儒林深入炎帝陵修复保护工地,羊头山炎帝文化景区视察指导。省委副书记楼阳生,省委常委,秘书长王伟忠,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市长刘润民,高平市委书记张玉宏,市长邹树琦等陪同。
 
   王儒林在调研中说,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的故里,拥有与传说中神农炎帝有关的诸多文物古迹,中外闻名。而且,高平的文物古迹,可以说遍地都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高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优势很明显,但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在文物保护修复、景点设置,景区开发、文化底蕴挖掘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高平有这么好的条件,应该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全世界华人都把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高平有丰富的炎帝文化,可以说是文明之根、民族之源。
 
随着炎帝陵和炎帝文化景区修复保护工程的顺利进行,2015年11月19日至23日,高平市在羊头山景区建设中,发掘出大量陶片,还有石墙、石基础、瓦砾和古旧步道等。与北宋《太平寰宇记》“羊头山,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的文献记载基本吻合。经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羊头山文化遗址考古队初步认定,陶片和石墙为仰韶文化时期,石基础和瓦砾等为北齐至唐时期。同年12月8日,《山西日报》以《高平羊头山惊现神农城遗址》为题,对此次发掘成果进行了详细报道,在史学界、文化届和新闻界再次引起热议。
 
2016年元月23日至24日,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晋城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台湾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晋城市委宣传部、高平市委市政府承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经过两天的研讨,出席会议的30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山西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内容最为丰富完整,影响最为厚重深远,在全国首屈一指,实属罕见。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从遗址遗迹看,历史遗存相对完整;从考古发掘方面看,文物古迹佐证有力;从文化史籍来看,文字记载翔实丰富;从碑刻记载来看,石碑石刻独一无二;从公祭民祭来看,祭祀活动由来已久;从风俗传说来看,炎帝民俗风情影响深远。与会专家学者对高平推动海峡两岸炎帝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中华农耕文明肇始太行,传承华北、湖广、云贵、海南和台湾等地,形成了海峡两岸对神农炎帝文化共同传承的信俗基础。
 
这次研讨会是继2004年在高平召开的全国性炎帝文化研讨会的传承和发展,相比之下,这次研讨会,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成果更丰富,影响力更广泛。如果说北京这次高层论坛在理论上确立了高平的神农炎帝文化在全国的重要地位,那么,炎帝陵的落成和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拜祖活动的隆重举行,则明确昭示着高平炎帝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格局初步形成,并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2016年5月14日上午(农历丙申年四月初八),炎帝陵广场炎帝大殿在细雨中显得更加雄伟壮观。9时30分,3000余名拜谒人员在三面印有“中华始祖神农炎帝”字样的彩旗引领下,随着舞龙舞狮队、八音会队、銮仪队和炎帝神轿,庄重肃穆地走过祭祀大道,穿过山门、始祖殿、缓缓进入炎帝大殿前的祭祀广场。来自台湾的32座宫庙代表向炎帝大殿敬献了牌匾,表达了内心的认同和敬仰。
 
   省委副书记楼阳生,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台湾中华民族团结协会理事长夏瀛洲、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省政协副主席姜新文,晋城市及我市四大班子领导张九萍、刘润民、张玉宏、邹树琦等领导与1000余名台湾同胞在纷纷细雨中与当地各界人士共襄盛典,一起拜谒中华始祖神农炎帝。
 
上午9时50分,“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拜祖活动正式开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常文光主持拜祖典礼。全体肃立,击鼓九通,鸣钟九响。十多位身穿古装的工作人员抬着炎帝神轿缓步拾阶而上,庄重地将炎帝神像安放于大殿内。广东的台校学生跳起“八佾舞”,拜祖人员向神农炎帝分批敬献花篮,深鞠三躬,台湾信众虔诚敬献“十献礼”,来自台湾和当地的少年儿童走向拜祖台,振臂放飞和平鸽。高平民众倾情表演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八音会、龙狮舞,展现了热情与风采。庄严虔诚、宏大热烈的典礼仪式,颂扬了炎帝开启文明、奠基华夏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华夏儿女弘扬炎帝农耕文化、凝聚民族情感、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和决心。同日下午,“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研讨会在晋城召开。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炎帝农耕文化,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为深度研究和开发炎帝文化资源,打造炎帝文化品牌,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在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中,高平市成功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51.36亿元,其中主要包括20兆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20兆瓦食用菌车间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40万吨大口径球磨铸管建设项目、神农云仓电子商务物流园区项目、南城新城建设项目、炎帝文华苑项目、海瓷金石博物馆项目、新建路南延项目、晋台观光农业学院共建项目等。
 
五千多年前,神农炎帝在羊头山喜得嘉禾,遍尝百草,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而中华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在继承了采集狩猎,游牧畜牧之后,在长期的农耕时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五千多年后的今天,如何将博大精深的炎帝文化内核根植于炎帝陵、羊头山等众多炎帝文化遗址遗存中,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对炎帝有关遗迹、文物、史料、文献的研究,进一步加大炎帝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大炎帝文化旅游景观景点开发建设步伐,站在全国全球的高度来谋划,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创新文化旅游模式,克服旅游资源碎片化倾向,注重社会资本运作,在新时期新阶段,努力把高平炎帝文化旅游产业做成世界一流的文化品牌。
 
 
   (作者:贺尔丹,山西省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弘扬湘酒文化 振兴湖南酒业

  •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湖南首家乡村文化研究院成立

  • 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21年工作会隆重召开

  • 热烈祝贺嘉禾县普满民俗文化园隆重奠基

主办: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copyright(C)2023 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1001189号-1